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中原学研究

  • 中原学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学理支撑

    田宪臣;

    近年来,中原学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提炼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吸收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为保护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探寻中国思想价值、挺起精神脊梁提供理论支撑,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河南力量,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学理支撑。踏上新征程,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中原学要深化研究,继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提供学理支撑。

    2025年09期 v.27;No.18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原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再建构

    尹全海;

    中原学知识体系,包括中原区域性一般知识、中原地域学术史知识、中原学学科结构和学术话语知识。其中,中原区域性一般知识,由自然中原、人文中原和文化中原知识构成,是中原学知识生成的直接土壤和底色。中原地域学派知识,包括老庄道学、中原玄学、二程洛学和中原中心论,作为经由前人构建而成的新知识,以学术史形态融入中原学知识体系。依据研究对象,可以把中原学内部结构划分为五大分支所涉学科知识,构成中原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对中原、中原人、中原文化等核心概念的学术化建构及其时尚化表达与国际传播形成的学术话语知识,为中原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原学知识体系,大致经历了中原地方性知识的构建与再构建过程。

    2025年09期 v.27;No.181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原学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维度:文明根基、学理实践与学科响应

    宋朝丽;

    中原学作为根植于中原文化的地方学科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中原学以“守中致和”等文化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文明根基支撑,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稳定性,并通过考古成果和历史文化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为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本质要求提供学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也对中原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原学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引下,从传统地域文化研究向“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命题”的现代学科转型,从国际视野、国家战略、本土视角为中华文明现代转化提供典型样本。中原学以地方性知识体系创新参与全球文明对话,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建构维度的关键载体。

    2025年09期 v.27;No.181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民办教育理论与实践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郭二军;

    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是助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助推器,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治理体系和人才培养还不能与新时代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演进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必须走中国式民办高校发展的特色之路,需要秉持先进的办学理念,体现价值理性,突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彰显品牌效应,构建高效的治理体系,实现多元化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2025年09期 v.27;No.181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我国民办高校数字化转型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明雨;

    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下,我国民办高校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协同”机制,在智慧校园、在线教学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初见成效。但是,数字化转型依然存在区域间资源分配不均、教师数字素养结构性失衡、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滞后、数字化转型效能不足、数字化投入产出比低、专业课程体系与数字经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足等问题。为此,民办高校应推动顶层战略规划、组织机制、治理体制、教学模式、数字素养、资源保障、评价方式等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的创新与变革,重点突破产教融合虚拟仿真实训、数字孪生平台、智能学情诊断、智能实训、精准评价等实践生态场景,形成差异化转型路径。

    2025年09期 v.27;No.181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红色文化研究

  • 河南敌后抗战与伟大抗战精神

    张守四;

    河南地处中国腹心地带,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河南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施持久抗战的总方针,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在河南周边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根据地各项建设,最终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河南战场敌我力量的演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战争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孕育的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激励河南人民坚持抗日斗争直至胜利的力量源泉。

    2025年09期 v.27;No.181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社会学研究

  • 新时代推进智慧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李储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为创新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构建智慧化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变革的主要趋势,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从结构和功能上分析,智慧化社会治理体系包含智慧化社会治理领导机构、制度体系、平台系统、人才队伍和运行机制等五个方面。新时代推进智慧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应当以前瞻性的眼光,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强化顶层设计,以制度引导实践探索;支持多元参与,以机制促进协同合作;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以平台支撑智慧运行;突出服务导向,以问题倒逼流程再造;坚持试点先行,以项目推动改革创新。

    2025年09期 v.27;No.181 47-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农村留守儿童班级氛围感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程绍珍;宋英杰;

    为了解班级氛围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并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班级氛围量表、学习成绩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河南省65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以385名留守儿童(男生209人,女生176人)为分析对象,具体分析结果如下:(1)班级氛围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r=0.139,P<0.01),心理韧性与班级氛围(r=0.473,P<0.01)、学习成绩(r=0.186,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2)心理韧性在班级氛围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直接效应为0.0036,95%的可置信区间为(-0.0046,0.012),直接效应可置信区间包含0;间接效应为0.0036,95%的可置信区间为(0.0003,0.007),间接效应可置信区间不包含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50%。结论:班级氛围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心理韧性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2025年09期 v.27;No.181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时代青年践行文化使命的重要着力点——基于习近平青年观的视角

    王越芬;牛乐鑫;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年观,不仅彰显了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和期望,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要素相呼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自强不息”的奋斗观。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习近平青年观引导的新时代青年担负着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刻领会文化主体性,树立文化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自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

    2025年09期 v.27;No.181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囚徒困境”视角下贿赂犯罪司法的挑战与因应

    单奕铭;

    在刑法立法中,贿赂犯罪的修订呈现刑罚趋严的态势。基于“囚徒困境”,实施行贿、受贿犯罪的行为人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可能判处的重刑,而是行贿、受贿相对方关于犯罪的控诉和坦白。理论上对加大抑或降低行贿犯罪处罚力度曾存在争议。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可能对查处贿赂案件产生阻碍,会提高惩办贿赂犯罪的成本投入。新时期,“行贿受贿一起查”是从严治理腐败的现实要求,具体到案件中,应当打破双方“共同利益”,保留对其中一方相对从宽处罚的空间。

    2025年09期 v.27;No.181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的内生机理与实践进路

    谷玲;

    矛盾纠纷的发生发展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也深刻反映了转型社会的复杂性与人性的特点。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现代化与法治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矛盾纠纷预防与化解也从一般性解决方式向法治化解决方式逐步过渡。时至今日,将矛盾纠纷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已是世界各国通行做法。法治化方式已在无形中贯穿矛盾纠纷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全过程。其作用不仅体现在运用法治化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更强调精准高效地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发展。因此,构建矛盾纠纷法治化的预防化解机制势在必行,应着重从“量”与“质”两个方面进行实质性调控,真正发挥法治“治未病”“去已病”与“防再病”的应有作用,以此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2025年09期 v.27;No.181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历史学研究

  • 启蒙与救亡:晚清“新学书目”中的“新史学”思想与政治诉求

    程洋洋;

    晚清“新学书目”在评述域外新书时,表现出启蒙与救亡两种思想倾向。在以“新史学”为标准的启蒙思想下,“新学书目”指责帝王家谱式的旧史观,倡导开放、进步的新史观。在践行“新史学”的理想上,它提出了进化史观、写史力求客观公正和今日之史应为民史的主张,同时也在晚清严峻的社会现实下,通过宣传西方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来间接表达救亡诉求。“新学书目”对域外史书的评述实现了客观与主观的结合,晚清史学也因此被赋予了独特的社会功用和价值。

    2025年09期 v.27;No.181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学研究

  • 以历史主动精神培塑大学生责任担当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姜洁晶;游昀之;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勇于开创未来的精神标识,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以历史主动精神培塑大学生责任担当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应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磨砺大学生责任担当意志,宣传引导与自我激励相结合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自觉,榜样示范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升大学生责任担当能力。

    2025年09期 v.27;No.181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制约因素与路径研究——基于郑州市高校的调查

    赵艳飞;张向阳;

    爱国主义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到教育机制、模式等方面的制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教育机制、课堂教学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育人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探索教师主导、新媒体赋能、校园文化浸润、家校协同和社会联动等多种路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025年09期 v.27;No.181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中“政治与法治”课的现状与对策

    李俊;邱荟宇;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对高中法治教育意义重大。当前其融入高中“政治与法治”课虽有进展,但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学生认知浅显、学习动机受应试思维制约,教师法治素养与教学方法存在不足,社会和家庭法治教育支持欠缺。为改善现状,需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创新教学方法,重塑学生学习态度,强化社会与家庭协同,以增强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的实效性,培育学生法治意识与素养。

    2025年09期 v.27;No.181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