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中原学研究

  • 论洛学对中原学的支撑意义

    魏涛;刘艺婷;

    从思想史来看,历史上的洛学实现了对河洛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整合与重塑。作为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与精粹,洛学也为中原学的建构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洛学在历史上所展现出的道贯古今的理性精神、开放包容的兼容精神、内外贯通的通达精神、崇实黜虚的求是精神和以理统欲的尚德精神,为当代中原学重塑中原文化的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洛学的现实思想意义发掘与中原学的理论建构紧密相连。中原学在当前洛学研究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而洛学也为中原学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源头活水”,成为其进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思想支撑。

    2025年10期 v.27;No.18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老子》:文化地位、现实意义以及未来新文明的生源活水

    张传真;

    中华思想文化之奠基,全部发生在先秦时代。其第一高台,非老子莫属。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先祖。《老子》一书是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其思想之高深,其哲理之高超,其眼光之高远,上古之华夏,独树一帜;现世之中国,意义重大;未来之世界,《老子》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光明与美好。

    2025年10期 v.27;No.182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原学视域下固始根亲文化的学理化研究与阐释

    李志坚;

    中原学为固始根亲文化的学理化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借助中原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以及范式、方法,能够促进固始根亲文化研究的学理化发展。一是提高固始根亲文化研究的理论性,获得更多的理论支撑;二是能够增强固始根亲文化研究的整合性,推动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发展;三是优化固始根亲文化研究的范式、方法,加强研究的应用。同时,固始根亲文化学理化研究也有助于中原学的充实与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原学术的发展。

    2025年10期 v.27;No.182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民办教育理论与实践

  • 民办高校助力资源匮乏型乡村振兴的途径探索——以四川工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

    樊丽;周珞璟;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许多乡村迎来了显著的发展。然而,仍有不少乡村由于资源匮乏等原因面临发展难题。这类资源匮乏型乡村普遍存在多重要素短缺、产业基础薄弱、空间功能僵化、财政依赖与分配失衡、人力资本障碍等问题。民办高校凭借其深度嵌入区域共生网络、注重实践的教学体系、敏捷响应乡村需求及扁平化管理决策执行更高效等优势,在助力乡村发展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四川工商学院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通过建立“乡村振兴专项工作组”,采用与乡村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项目融合课程或毕业设计、举办专项竞赛、开展社会实践及专项技术服务团队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并实践了支持资源匮乏型乡村发展的新路径。这些举措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实际的帮助和支持,也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2025年10期 v.27;No.182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智时代民办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李晓旭;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质量优化与效率提升。借鉴国内外前沿的教育理论,构建一种聚焦于教师内在动力激发与外部环境支持的双重维度的策略框架,以促进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要通过政策与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需求,激发民办高校教师内在的成长动力。同时,民办高校应通过创设数字培育环境、创新培训模式、优化评价标准、完善教师数字素养考核机制,为教师提供坚实的外部保障。

    2025年10期 v.27;No.182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政治学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人民主体性的理论渊源、现实依据与实践进路

    孙伟;郑周霞;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主体性本质特征,有着深厚的理论与文化渊源,它根植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汲取了党的历代领导人的人民主体性思想精华,同时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一本质特征与西方式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式现代化秉持“资本至上”价值取向,依赖战争、侵略等非正义手段,引发社会两极分化加剧;与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至上”,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出独特的价值优势与实践导向。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主体性地位,需持续推进共同富裕,合理协调“人与物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2025年10期 v.27;No.182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把握新时代县域政治生态治理的关键:问题与向度——基于防范和治理基层腐败难题的系统化考量

    陈杰;

    新时代县域政治生态治理不仅关乎一个县域内的政治发展环境,也关乎一个地区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新时代推进县域政治生态治理,要厘清关键问题,把握关键向度,精准识别县域政治生态治理中的根本问题、关键问题、核心问题、迫切问题,继而从政治向度、主体向度、法治向度三个方向发力,校准县域政治生态治理的“风向标”,重塑县域政治生态治理的“微生态”,当好县域政治生态治理的“护林员”,以实现县域政治生态“绿水青山”的建设目标。这对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执政基础,营造风清气正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10期 v.27;No.182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经济学研究

  • 人工智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理路、问题指向与实践进路

    陶然;蒋武;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结构以及带来行业颠覆性变革等多种方式,深刻重塑人类的生产、商业和社会模式。其快速发展不仅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塑,还对劳动力市场、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引擎的作用,需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加强国际协同治理,并通过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和完善的治理体系,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和实现社会包容性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释放人工智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

    2025年10期 v.27;No.182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学理支撑与实践指向

    丁建波;于存;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行动方向。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经济体制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与必然趋势,其学理性体现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前瞻性把握;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对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科学应用。在实践指向上,经济体制改革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经济体制机制为目标导向,及时回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诉求。

    2025年10期 v.27;No.182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农户分化视角下农地经营选择与小农经济优化探索

    刘依杭;

    随着乡村转型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户分化趋势不断增强。农户主体逻辑差异、农业经营方式变革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为农户结构性分化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农户分化为生存型农户、兼业型农户、生产型农户和退出型农户等不同类型,且不同类型农户的行为逻辑都会直接影响农地经营方式。生存型和兼业型农户基于家庭生计利益最大化原则,在农地经营中更倾向于“趋粮化”的逻辑选择;而生产型和退出型农户基于收益最大化原则,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农地经营呈现出“非粮化”的发展模式。因此,在农地经营的二元选择逻辑下,应结合农户分化主体特征设计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发挥农户多元化能动作用和发展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10期 v.27;No.182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河南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崔明娟;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省推动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展现河南担当,以及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河南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还面临着一体化协同体制机制不健全、示范性平台载体建设成效不足、龙头企业协同创新水平不高、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较为欠缺等现实问题,需要从建立健全一体化协同体制机制、大力支持示范性平台载体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协同创新引领作用、加速推进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为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奋斗目标提供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撑和发展动能。

    2025年10期 v.27;No.182 70-7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网络环境溯源净化的理论与实证:道德与法律二元空间的切入

    项婷婷;

    网络环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现实环境,它是伴随着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而衍生的产物,既包括网络的外在环境,也包括网络的内在环境。人性问题、各种利益间的博弈、自由与秩序的博弈等构成了网络环境溯源净化的底层逻辑,具体包括对网络本身实施的侵害行为、以网络为载体实施的侵害行为以及以网络为媒介实施的侵害行为等三方面的净化场域。基于这三方面场域,网络环境溯源净化应以道德与法律双向度作为标尺,具体包括以道德贯穿网络环境净化的始终、以法律作为网络环境溯源净化的外在保障、让道德与法律的融合成为网络环境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2025年10期 v.27;No.182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 中国文化中的崇尚道德传统:历史价值、辩证特质及其继承创新

    梁君;朱俊艺;

    崇尚道德是中国文化传统,它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为:锻造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孕育中华传统美德;构筑中国人的意义世界,从而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审思与再铸这一传统有助于新时代弘扬包括中华传统美德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继承崇尚道德传统的历史价值,应重视传统本身在其历史嬗变中体现出的五种辩证特质:“经世中守道义”“境界中化凡圣”“持经中论达变”“礼规中养德性”“传承中求自新”。再铸崇尚道德传统的当代价值,应对崇尚道德传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继承创新。

    2025年10期 v.27;No.182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育学研究

  • 河南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研究

    李海云;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数字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数据要素、数字素养、产教融合发展为抓手,通过构建一体化数据综合治理体系、优化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完善数字化转型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推进河南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河南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25年10期 v.27;No.182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出国留学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

    李鹏飞;

    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路径。然而,学生借此类项目留学时面临语言文化适应、学术体系差异、心理调适等难题,合作办学机制本身在质量监管、政策衔接方面也面临挑战。为此,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教育交流机制,完善学历认证线上平台,拓展企业赞助奖学金,开设专业英语与研究方法培训课程,构建跨文化案例教学体系;高校应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项目接轨国际教育标准,助力学生更好地应对留学挑战。

    2025年10期 v.27;No.182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